雪柳杨飞
40的夏天,空调成了老人与商家之间的"战场"?
江西吉安一家华莱士最近火了——不是因为新出的炸鸡套餐,而是一群"特殊客人":每天清晨,附近小区的老人们就搬着小马扎来"报到",脱鞋躺沙发、自带茶水嗑瓜子,从早到晚霸占着空调区,真正想点餐的顾客却被这"热闹"吓得绕道走。店员无奈用喇叭循环播放"这里不是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却像没听见似的继续唠嗑,老板急得直跺脚:"一天营业额掉了一半,这生意还怎么做?"
其实这事不能全怪老人。连续38的高温天里,不少老旧小区空调老化、电费高昂,对节俭了一辈子的长辈来说,商场超市的免费冷气自然成了"续命神器"。可商家也有难处:桌椅被长期占用、卫生状况堪忧、正常客源流失......一边是老人的"避暑刚需",一边是商家的"生存压力",中间隔着的何止是一扇玻璃门?
类似的"蹭凉大战"正在全国上演:成都超市里老人自带棋牌组局,武汉快餐店开辟"老人专属休息区",上海商场甚至推出"消费满20元可免费乘凉3小时"的规定。这些尝试背后,藏着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城市高温成为常态,我们是否给老年人留足了"清凉空间"?
破解难题需要"多方共担"的智慧。社区可以开放党群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物业定期检修公共区域空调;商家不妨设置"消费休息区"与"临时纳凉区",既守住经营底线又传递善意;政府部门更该加大对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投入,让"在家吹空调"不再是奢侈事。毕竟,一个文明的社会,不该让老人在"省电"和"体面"之间做选择,更不该让商家在"同情"和"生存"之间犯难。
高温总会过去,但对老年人的关怀应该是365天不打烊。这个夏天,与其争论"该不该蹭凉",不如一起搭建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避暑港湾"——毕竟,谁家里没有老人?谁又不会变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