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双向奔赴 科创花开赣鄱——江西省科技创新巾帼行动新余吉安专场对接活动述评

吉安 更新于:2025-10-21 12:13
  • 向欣6
    10月中下旬的赣鄱大地,秋意渐浓却热潮涌动。江西省科技创新巾帼行动新余、吉安专场对接活动相继举办,来自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与女企业家们齐聚“仙女下凡地”和“革命老区”,在主旨报告、成果路演、圆桌对话与实地考察等密集互动中,上演了一场场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对女科技工作者而言,企业需求是科研的“导航灯”。江西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李欣的感受颇具代表性:“过去搞科研常担心‘悬空’,这次对接让我们直接触摸到市场脉搏。”

    对女企业家而言,科技赋能是发展的“加速器”。“过去是科学家埋头搞研发,企业家盲目找技术,现在通过这个平台,我们终于实现了同频共振。”江西省女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吉安市高盛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爱祥的感慨,道出了关键痛点。

    这场跨越两地的科创之约,不仅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找到了落地生根的土壤,更让企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迎来破解契机。活动不仅促成近20项科技成果转化协议落地,更生动诠释了女科技工作者与女企业家协同发力的深层价值。

    双向奔赴的深层价值,在于凝聚“她力量”的协同效应。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江西全省女性科技工作者达6.71万人,她们与女企业家共同构成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这种力量在活动圆桌对话中尤为鲜明:当女科学家谈及技术瓶颈时,女企业家从市场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当企业诉说发展难题时,科研专家即时回应技术路径。

    江西胡伢子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岩芳与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施晓丹就是企业家和女科技工作者成功合作的范例。

    双方通过数据采集分析,模拟优化了古法烘烤的环境,实现了对温度和时间的精准控制,原本需要“细火慢烤”的老手艺,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标准化工艺。“这项技术的意义超越了产品生产本身,其中的算法优化工艺为吉安众多特色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施晓丹说。

    女科技工作者的“技术输出”为企业注入硬核动力,女企业家的“市场反馈”则为科研校准方向,这种双向赋能形成了创新闭环。正如江西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钱昀所言:“女科技工作者的严谨与女企业家的敏锐形成互补,让科技创新既有技术高度,又有市场温度。”

    两场专场活动的丰硕成果,背后是江西对女性科技创新力量的系统性培育。近年来,江西相继出台多项政策,为女科技工作者与女企业家的“双向奔赴”铺路搭桥。

    2024年7月,江西省妇联和省科技厅联合出台的《江西省关于鼓励和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更好发挥作用的若干措施》,从培养支持、创新创业等四方面推出14条举措,明确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中女性申报年龄可放宽2岁,支持女性科技人才申报省科技奖和国家级科技人才计划。

    江西还在科技特派员选派中明确要求团队必须包含女性成员,如今女性科技特派员占比大幅提升,她们深入企业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女性牵头承担省级科研项目比例达30%,“她视角”更好地融入创新决策。

    此次专场活动是江西省妇联联合省科学院打造的精准对接平台,而类似的“巾帼科创汇”“女企业家沙龙”在江西已常态化开展。各地也通过引进高校团队,构建“研究院+检测中心+产业联盟”的协同生态,让企业与科研机构实现“零距离”对接。此外,还通过科技创新大会等平台,持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些平台让女科技工作者与女企业家从“偶然相遇”变为“常态互动”。

    这场跨越两地的科创行动,更彰显了女性在科技创新中的独特担当。圆桌对话中一位嘉宾所言恰如其分:“当女科技工作者的‘智’遇上女企业家的‘力’,不仅能成就企业发展,更能撑起区域创新的半边天。”

    在江西加快打造创新高地的征程中,这场巾帼科创之约既是起点更是纽带。随着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与对接平台的不断完善,相信会有更多女科技工作者与女企业家携手前行,推动科技创新的种子在赣鄱大地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她力量”。


    来源:中国妇女报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刘旭)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